首页 要闻速览 市委介绍 思想建设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组织建设 机关建设 区级组织 社员风采 历史回眸 文艺之窗
 
您当前的位置 : 九三学社天津市委员会 >> “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政治交接主题教育
讲讲我们的优良传统|天津九三先贤--方先之
来源:    编辑:admin   2022-08-23
 
 

image.png

方先之教授(1906年2月--1968年6月),男,浙江省诸暨县人,享年62岁。中国近代科技大师、中国骨科先驱、中国骨圣、中国骨科医院奠基人。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人民代表、天津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天津分社副主委,天津骨科医院院长。

方先之教授1906年2月24日生于浙江省诸暨县,自幼勤奋好学。中学时代在杭州秀州中学(现嘉兴秀洲中学)攻读。1925年入上海沪江大学(现上海理工大学)生物系学习3年,完成医学预科课程。1928年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就读。当时协和医学院为中国最高医学学府,素以高质量闻名,每届学生不多,仅二三十人,学制连同医预科长达8年。学生入学都经严格挑选,必须具备坚实的生物学及数理化和英文基础。方先之在3年医预料的基础上又经5年的严格训练,终以优异成绩完成全部医学基础及临床课程。毕业后留校先后担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及讲师,深受各级医师推崇及爱戴。1938年去美国波士顿大学深造骨科,回国后在协和医学院担任教授。

194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学院被迫关闭。1942年北京协和医院被日寇侵占,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方先之,不愿为日寇工作,毅然离开北京协和医院移居天津。1944年方先之与一些协和老同学在天津创办天和医院(天津协和医院),自己负责普通外科与骨科。以后由于骨科病人就诊需要,又在当地士绅赞助下成立天津骨科医院,为中国近代骨科事业做出骄人的贡献。

image.png

1945年,方先之创建病灶清除术,更新了骨结核治疗方法。到1955年,方先之总结1000例临床经验,汇集成书。1951年方先之教授首创治疗骨关节结核的新方法—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疗法。这是一个里程碑的创造,骨科史上也是首创。1956年方先之撰写的《骨关节病灶清除疗法》一书出版,为我国医学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年他出席了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image.png

方先之教授医术高明,技术精湛。全国许多手术新技术都是他最初开展的,脊柱、四肢、结核病,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包括小儿、婴儿麻痹后遗症的治疗等。“切开复位及内固定处理关节骨折”的治疗方法是他在骨科医学事业上的成就之一,五、六十年代在全国乃至世界上也是处于领先地位。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方先之教授满怀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热忱,首批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奔赴前线救护伤员,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天气下,每天从早到晚坚持手术,千方百计减轻伤员的痛苦,圆满完成任务。当时他发现伤员中很多不应该残的残了,不应该截肢的截肢了,他感到我们的骨科人才太少了。为了培养骨科人才,1952年方先之教授和同行联合上书中央卫生部,申请成立骨科医师进修班。1953年中央卫生部委托方先之教授在天津建立了第一个骨科培养基地,创办了骨科高级医师进修班。方先之教授亲自制定教学计划,编写讲义,亲自授课。他要求每年都要在讲义中补充新材料。骨科高级医师进修班按照方先之教授的主张,边上课,边实习,要求学员进病房。直至方先之教授去世为止,他共办了15期,每期40人,为国家培养了600多名骨科专业人才,这些学员分布在全国各地,早已成为骨科临床技术领军人物和骨科学科带头人。方先之教授德高医粹,精心育人,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桃李天下,令他的弟子终身受益,恩师难忘。骨科高级医师进修班的卓著成绩,受到高教部和卫生部的表彰。如今(2022)骨科高级医师进修班已经办到了63届,培养了6000余名骨科专业人才,遍及全国各地。天津医院被誉为中国骨科医生的摇篮、“骨科的黄埔军校”。1957年方先之教授创办的《骨科进修班通讯》,经过了天津医药杂志《骨科副刊》的发展过程,成为现在的《中华骨科杂志》,推动了我国骨科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image.png


1958年,毛主席明确指出:“中国药学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展,加以提高”,并指示要办好西医学习中医班,指出中西医结合的关键是西医学习中医。从1958年开始天津医院(原人民医院)骨科医务人员,组成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研究小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方法对传统中医正骨进行发掘整理,先后研究整理出手法复位的“十大手法”,发明了用“夹板”固定治疗四肢骨折。

 1962年国家科委在天津召开会议,鉴定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成果,专家们对中西医治疗骨折给予高度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经验在全国迅速推广。1963年9月,国际外科第20届年会在罗马召开。方先之教授在会上以流利的英语宣读了论文,提出了中西结合治疗骨折的最新成果,引起与会各国专家的广泛重视。1964年他又赴埃及开罗出席国际医学会议,为中国的骨科事业树起一座丰碑。

1963年9月方先之教授以中国医学代表团团员名义出席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第20届国际外科年会,用英语首次宣读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前臂双骨折》的学术论文,介绍了中国骨科的最新成就。引起了与会62个国家的2000名学者的兴趣和赞赏,会后收到许多国家索取学术资料的信件。该论文发表在同年的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

1964年,国家科委组织全国中西医专家在天津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新疗法”进行鉴定,一致认为是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建议向全国推广。此后,开始举办全国性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学习班。1964年,方先之又随中国医学代表团参加在埃及开罗召开的第一届亚非医学会议,同样取得很大的成功。

于1965年获国家科委成果证书。经过30多年30余万例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以手法整复、小夹板局部外固定及病人自觉功能锻炼为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新方法。

编辑出版《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一书,从而奠定了中西医结合骨折新疗法的临床基础。书中高度总结了中国传统骨科历史的经验,归纳出“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和“医患合作”治疗骨折的四大原则,使得骨折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是中国乃至世界骨科史上的又一里程碑。这一原则至今都是骨科治疗的重要指导原则。

image.png

方先之教授勤于治学,孜孜不倦,不仅对内科、外科、病理科等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发展祖国的骨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方先之教授是国内外知名、著名骨科专家,我国骨科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另一个贡献就是骨肿瘤诊断分类。在骨肿瘤诊断治疗上,他强调临床、X线、病理三结合,打破了国外沿用的按组织来源分类的陈旧观念和方法,勇于探索总结出“骨肿瘤分类法”。其特点是简明、易记、易懂,适合骨科、放射科和病理科使用,被称为“方氏分类法”,至今仍为骨科临床医师所称颂。这个思路、观念至今都是先进的。

1996年,在欧洲著名骨科杂志《Clinical Orthopedics》,作为百年经典文献,重新刊登了方先之教授1963年在《中华医学杂志》用英文发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前臂骨折”论文。

方先之尊重科学,严谨治学,在学术领域有很深的造诣,他研究制定了系统的学科建设管理体系,为发展中国的骨科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方先之把骨科当时就分成了创伤、骨疾病、小儿骨科、手外科、骨肿瘤,作了很多分支。他把现代骨科系统建立起来,这个理念非常先进,这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是先进的。

image.png

1968年6月29日,一位中年男子怀抱婴儿急匆匆跑进天津骨科医院门诊大厅。他千里迢迢从云南边陲慕名来到天津骨科医院,就是希望“骨圣”能够抢救自己病危的男婴。可是他却听人们说:方先之去世了。中年男子号啕大哭,悲恸的哭声在门诊大厅里久久回荡……这一天正是方先之含冤离世的日子。

1978年10月方先之教授冤案得到公开平反,被诬陷的一切不实之词全部被推倒,名誉得以恢复。在天津市烈士陵园为方先之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到会者有京津各界代表及生前友好约600人。

作为一个成就事业的人,方先之是一座山,令人仰之弥高;作为一名医生,方大夫是一棵劲松,经得住岁月洗礼;作为一位医学专家,方教授是一本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根基深厚的学识。40多年过去了,历史已迈进了21世纪。缅怀一代宗师、弘扬先驱精神,我们要向方先之教授学习,学习他远见卓识、开拓进取的精神;学习他科学求实、治学严谨的精神,学习他医德高尚、为人师表、精心育人的高尚品德。我们要继承先驱遗愿,为我国骨科事业再度腾飞拼搏进取。


(叶伟胜 孙 杰)


 
 
津ICP备19000121号-1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天津市委员会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郁江道39号团结大厦(5-6层) 电话:022-23286247 邮政编码:300221
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21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