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览 市委介绍 思想建设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组织建设 机关建设 区级组织 社员风采 历史回眸 文艺之窗
 
您当前的位置 : 九三学社天津市委员会 >>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
生命不息 耕耘不止
来源:    编辑:admin   2019-09-24
 
 

 

张铁良.jpg

腰板笔直,精神矍铄,反应灵敏,文雅中透着严谨,淡定中显出刚毅——这是我对张铁良主任的第一印象,这与我认知中的典型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模样是完全吻合的。虽然对于在九三学社天津市委机关已经工作近20年的我来说,张铁良这个名字是非常熟悉的,但却从未有机会谋面,因此对于此次采访机会我还是颇有些兴奋的。

 

70年纪念章.jpg

此次采访的直接由头是张铁良主任获得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该纪念章的发放对象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健在的老战士老同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得国家级表彰奖励及以上荣誉并健在的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参战荣立一等功以上奖励并健在的军队人员(含退役军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出杰出贡献的国际友人。很显然,张铁良主任属于第二种。

以前只知道张铁良主任是全国政协委员、著名骨科专家、天津医院副院长,这次有机会与主任面对面地攀谈,才对其数十年的从医生涯和人生态度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张铁良主任1937年生于北京,初中就读于北京四中,高中毕业于北师大附中。1957年,张铁良如愿考取北京医学院,却因不知名的原因被教育部直接调剂到天津医学院就读。1962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原天津市人民医院(今天津医院)骨科工作,至此开启了其半个多世纪的漫漫从医路。

当时的天津市人民医院有骨科和肿瘤科两大科室,骨科带头人是有“骨圣”之称的方先之,肿瘤科带头人是被誉为“中国肿瘤医学之父”的金显宅,这两位著名专家同是九三学社社员,这为张铁良后来选择加入九三学社奠定了基础。

张铁良说自己非常幸运,一进医院就由方先之教授亲自培养。方先之是我国近代骨科的创建者,著名的骨科专家和医学教育家,其受卫生部委托创办的全国骨科医师进修班在中国骨科界素有“骨科黄埔军校”之称。在他的悉心培养下,张铁良迅速成长起来,仅仅两年的时间,到了1964年,他就担任了两个病房组的组长。其实,当时科室里不乏比其资历深、年龄长的大夫,但其在专业技术上高人一筹。而当时的方先之教授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罪名被关进了牛棚。

没有了方先之教授的谆谆教导,张铁良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白天,他精心看病人、做手术;晚上,他悄悄跑到牛棚向老师求教遇到的各种难题。在他担任病房组组长的3年间,没有出现一例医疗事故。这对于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大夫而言,是极为不容易的。

时光在他的敬业拼搏中匆匆逝去,转眼间到了1971年,四川甘孜发生大地震。当天,刚给病人做完手术的张铁良一出手术室,就接到了天津市卫生局抽调其担任天津赴甘孜医疗救灾组组长的命令。甚至没有时间跟家人告别,他便火急赶赴灾区参加救援任务。由于没有直飞甘孜的飞机,救援组只能就近飞赴成都然后转乘汽车,一路上余震不断,不时有碎石滚下山坡。张铁良坦诚地说:“当时真的是胆颤心惊,加之第一次到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有高原反应。那种痛苦的感觉直至今日都记忆犹新。”到了灾区,看到一个个破损的生命,什么心惊、什么反应,都随风而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医者救死扶伤的强烈使命感。在甘孜,一待便是近两个月。通过这次救援任务,张铁良更加为自己的职业而骄傲,为自己当初的选择而庆幸。他动情地说:“当你看到一个濒危的生命因为你的努力而得以存活,一个破损的身体因你的执着而重获健康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是没有任何一种功名利禄的收获能够匹及的。”

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反思——这是张铁良的职业信条。

学习,除了向前辈学、向书本学,张铁良还向国外学。1982年和1992年,他分别公派日本和美国留学。别人公派出国留学都是自己租房子,只有他是被安排在当地医院的招待所里。原因是他的手术做得好,得到当地医院主任的高度称赞,而且他乐于助人,只要有大夫忙不过来,他都会主动帮忙,从来不计较是上班还是下班,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他的想法很单纯,“我就是来学习的,干的越多,学的就越多。”归国后,他在天津医院创建“关节置换中心”,如今仅膝关节置换患者每年就达5000多例。他引进的带锁髓内钉等先进固定器,治疗长管状骨骨折效果甚佳,填补了天津市该项治疗的空白;此外,他引进的国外治疗骨折诊断和标准(AO分类),实现了天津市骨科与国际接轨。

 

国家发明二等奖.jpg

创新,对病患的感同身受是推动其创新的动力,对医学知识的全面系统掌握是实现其创新的保障。有一次,张铁良接诊了一个腰部长有巨大肿瘤的病人。按照常规的手术方式,是从腰部对肿瘤进行切除,预计病人的出血量会达到5000ml,这极有可能会要了病人的性命。经过反复思考和科学论证,张铁良大胆尝试从腹部进行手术。虽然过程很复杂,大夫很辛苦,而且要顶着巨大的压力,但是手术最终获得了成功,病人的出血量仅有800ml。1968年,一位大腿上长有恶性肿瘤的中年妇女来医院就诊,按照当时的医疗技术只能把整条腿截肢。但考虑到病人今后的生活,张铁良经过通宵达旦的冥思苦想,最终选择只截掉患者肿瘤部位的腿部肌肉,同时为其自制了局部假肢,从而保住了其原有大部分腿部组织,保证了她术后的正常行走。一次次的技术创新,在为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张铁良不断进行科研攻关的干劲与热情。1987年,其发明的“跟骨骨折综合治疗技术”获国家发明二等,这是从新中国成立直至当年的国内医学工作者获得的最高级别的奖励。经过该技术治疗的患者80-90%能重新走路,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在此之前,这些患者都会变成瘸子。著名京剧武生马少良就是该技术的受益者之一。

反思,张铁良说:“每台手术下来,我都会反思,看自己在哪一个细节上可以做得更好,在哪一项技术上还有改进空间。只有不断反思自己,检讨自己,才能把手术越做越好。”这就是我们九三老一辈知识分子对待科学、对待工作精益求精、永无止境的攀登精神。

 

政府特贴.jpg

由于突出的工作业绩,1988年张铁良从主治医师被天津市卫生局破格越级晋升为主任医师,这在天津还是第一人。同年,国务院人事部授予其“中青年突贡专家”荣誉称号。1991年,天津市政府授予其“创伤骨科专家”、“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1992年,其发明的“外固定器治疗踝关节旋后型骨折技术”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此后,其主持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八项。其主编骨科临床用书5部,其中《临床骨科学》一书已成为当今国内骨科医生重要的临床参考用书,至今已三次再版。

 

天津市创伤骨科荣誉授衔专家.jpg

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jpg

张铁良曾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常委,全国创伤骨科学组组长,天津医学会副会长,天津医学会骨科分会主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等职务。

由于其突出的专业成就,他连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这在天津医学界是首屈一指。期间,他提交了《在大都市中尽早建立三级医疗制度》、《卫生行政部门应重视制止医生诊断只凭仪器而不做临床检查行为》等24条提案,受到国家卫生部的高度重视。

张铁良是一个纯粹的医务工作者,或者可以说是一个医学痴迷者。他不讲吃穿用度,没有任何兴趣爱好,只是一门心思扑在他的科研项目上,扑在他的患者身上。本应和别人一样60岁退休的他,由于医院的一再挽留,直至76岁才得以回家安享晚年。

 

杰出贡献奖.jpg

可是,不甘安逸的他,即使退休在家,也从未中断过忙碌与耕耘。2017年其主编的《闭合复位技术在四肢骨折治疗中应用》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被出版社评为“原创性精品科技著作”。2018年,他被中华医学会授予“骨科杰出贡献专家”称号,全国获此殊荣的共8位医生,天津仅其1人。

如今,年逾80的他还是闲不下来,总想着为医学科研攻关、为青年医生培养做些什么,再做些什么。

“欲为平易近人诗,下笔情深不自持。”这是张铁良主任最喜欢的诗句,也是他数十年从医生涯的生动写照。他就是这样的人,只要做了就要做到最好,追求极致,永无止境。

从张铁良主任身上,我深刻地看到了九三学社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情怀,信仰与追求,坚定与执着。他们用自己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职业生涯与人生态度践行着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传统与初心。

(宣传部  李静)


 
 
津ICP备19000121号-1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天津市委员会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郁江道39号团结大厦(5-6层) 电话:022-23286247 邮政编码:300221
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21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