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览 市委介绍 思想建设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组织建设 机关建设 区级组织 社员风采 历史回眸 文艺之窗
 
您当前的位置 : 九三学社天津市委员会 >> 荣誉奖励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记天津科技大学张治国的援疆经历
来源:    编辑:admin   2024-06-04
 
 

张治国,九三学社社员,现任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师,挂职中央组织部第23批博士服务团新疆农垦科学院农田水利与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

 

     产业援疆、教育援疆、人才援疆、文化润疆……党的十八大以来,跨越山海,协力同行,援疆参与人员之多、覆盖领域之广、取得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广袤的天山南北,一座座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一处处民生工程竣工投用,一个个强基础、促发展的援疆项目落地生根,结出累累硕果。

张治国便是这其中一员,作为天津科技大学的专业人才和九三学社社员深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的作用。而援疆,正是将这些知识和能力付诸实践、服务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方式之一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西部地区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边疆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源于一份深沉的情感和责任,也是对西部边疆地区的关注和热爱,更是出于对教育和科技的热爱”谈起援疆的初衷,张治国这样表述

发挥特长,助力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显著标志,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对高效配置利用农业资源发挥着积极作用张治国发挥自己长期在高校工作的优势,主动请缨,承担起编制《设施农业兵团项目指南》的重任。按照兵团李邑飞书记在参观和田兵地融合产业园院士示范设施农业时提出的要求,为打造继新疆棉花之后的第二个新疆兵团特色产业,张治国从七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兵团设施农业实施的背景与意义项目优势发展目标短板与制约因素实施方案经费投向和支撑保障等内容,为后续项目精确实施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指南,得到兵团领导的高度肯定。

张治国(右一)陪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领导调研

 

张治国还结合南疆垦区设施农业主产区团场、大型合作社和设施农业龙头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研调研包括设施农业规模、种类、投资情况、栽培品种、栽培模式、成本投入、种植效益情况等内容,通过发放南疆垦区设施农业现状调查表、走进企业和温室以及召开座谈会了解情况、收集分析统计资料等形式的调研,最终形成《第十四师设施农业发展调研》。该调研报告认真分析梳理了南疆垦区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今后南疆垦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张治国(左一)  在千座设施大棚农业大棚进行调研

 

去年5-6月,张治国多次陪同当地政府部门、兵团、大学教授和专家学者深入多个兵团驻地就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指导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具有操作性和前瞻性的意见建议,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体现出九三学社社员的责任和担当。

不辱使命,深度参与兵团农业核心攻关项目

南疆地区属于中亚热带干旱气候,温差大,降水少,日照充足,最高气温常在40°C以上,是一种极端气候条件。这里种植的自然条件非常独特,虽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但这里的农作物和水果仍然具有很高的质量和独特的特点。因此,南疆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发展潜力十分广阔。

张治国(右一)就“日光温室环境调控系统及配套装置研发”进行调研

 

“日光温室环境调控系统及配套装置研发”是张治国主要负责的重点项目。该项目着眼推进南疆戈壁沙漠设施种植高质量发展,解决越夏、越冬全季节生产难题,实现日光温室全季节生产作业需求。针对沙尘、高温、干燥等恶劣环境,构建温室果蔬生产环境精准监测与智能调控系统,通过控制除尘、控温、保湿等智能化装备,改善温室果蔬生产条件,形成一套适于南疆戈壁荒漠环境的生产条件改良方案。

目前,该项目子课题负责单位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所的课题及相关报告已经通过了农垦科学院的课题论证,后续项目在和田兵地融合产业园实地就特鲁巴姆茄子、辣椒的种植等农艺问题进行了商讨。通过加强技术装备推广示范,逐步提升南疆日光温室生产自动化水平,增加农户种植收益,保障南疆果蔬粮食生产安全。张治国告诉大家,距离实现项目推广及产业化的日期已经不远了。

张治国(居中)在大棚内调研农作物生长情况

 

张治国的另一个主要负责的项目是“南疆戈壁沙漠温室智能调控技术及装备系统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作为兵团重点攻关项目,该项目以南疆戈壁沙漠地区果蔬生产提质增量、降本减耗为目的,研发适用南疆戈壁沙漠日光温室关键技术和装备系统,采用智能化环境调控技术和配套环境设施,实现果蔬生产智能化、 高效化。这样便可以强化“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

 

精心组织,设施农业产业技术论坛结硕果

  “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设施农业寄予的厚望。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科学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

沙漠面积占新疆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南疆第十四师沙漠面积占全师土地面积的63%。按照兵团部署要求,研究院依托院士资源,以兵地融合和田产业园为平台,以设施农业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并大力发展南疆戈壁沙漠设施农业。

按照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为吸引科技、人才向南聚集,促进兵团南疆沙漠戈壁设施农业发展2023年7月,由兵团科技局、农业农村局主办,新疆农垦科学院、第十四师昆玉市承办的兵团南疆沙漠戈壁设施农业产业技术论坛,在南疆最年轻的沙漠戈壁绿洲城市——昆玉市成功举办。

论坛邀请李天来、喻景权、尹飞虎三位知名院士作主题报告。作为论坛主要负责人,张治国全程参与了论坛前期策划、日程安排、稿件征集审阅、组织协调等多方面的工作,论坛围绕沙漠戈壁条件下温室结构功能、栽培种植技术、智能化设施装备等方面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和主题报告,力求交流先进学术思想、促进政产学研合作,助推兵团沙漠戈壁设施农业发展。

“此次论坛是兵团首次在南疆举办的大规模科技咨询和学术交流活动,不仅为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生产管理人员搭建了学习交流平台,也对探索发展沙漠戈壁设施农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回忆起论坛的成功举办,第十四师昆玉市综合研究所的同志至今仍然兴奋不已。

 

提质增效,积极推进成果转化

为促进新疆农垦科学院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张治国主动出击,通过集中办理当年成果转化,优化成果收益分配流程,有力提升了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度,完成技术合同登记11份,交易总额112万元,科技成果转化到账资金86万元。相较2022年度完成合同登记4份,交易总额40万,科技成果转化到账资金4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到账资金增长了115%。并与多家公司签订战略协议,分别就田间肥料施用、经销商及农户的培训、新产品试验示范等技术指导服务;专利申请、肥料新产品的研发等产品研发服务;产品登记、项目申报、企业赛事活动等科技咨询服务进行了交流。通过合作,既解决了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降低技术开发风险,推动技术创新,又把握领导了技术前沿,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开展科技服务,与企业进行座谈

 

此外,张治国还积极推进天津科技大学与新疆农垦科学院之间的技术合作,在农产品加工与保鲜、农产设备磁控平台设计与应用、棉花秸秆生物质碳合成、棉花产业链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等领域进行了深度合作。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援助了新疆地区的前沿科研成果,还促进了津疆两地之间学术思想的碰撞与交流。由于参与的项目推动了双方科研团队的合作,并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提升两地的科技水平作出积极贡献,张治国被评为“来兵团服务锻炼优秀博士”,并获得兵团年终考核优秀等次

天津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路福平带队来疆,进行津疆科研交流

 

一年援疆工作期满后,张治国本来可以返回天津,但他深切地感受到新疆人民的热情和友好,深刻感受到西部地区对于技术的渴望。为了继续发挥专业特长,有效推动工作,他决定向组织申请援疆工作延期一年,以便更好的完成使命。对于这个决定,家人虽然不舍但都表示理解和支持。他们深知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持续付出努力和时间,只盼张治国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并平安归来。

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援疆干部身肩时代之责、满怀感恩之心、践行报国之志,张治国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援疆为什么?援疆做什么?援疆留什么?”的时代之问。

 来到边疆,才深刻意识到做好新疆工作事关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张治国用两年不凡业绩谱写了报效祖国、建设边疆的人生乐章。

  “以前做梦都没想到会来新疆,因为新疆太远;现在一做梦就是新疆,因为新疆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也将是我永远的牵挂。”

回顾两年援疆路,张治国表示,这是新时代对口援疆在天山南北留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烙印,谱写了民族团结、交融奋进的动人篇章。

新疆大地,接续援疆的步履不歇,各支援疆力量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将民族团结的“同心圆”越画越大,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姚涛

 

 
 
津ICP备19000121号-1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天津市委员会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郁江道39号团结大厦(5-6层) 电话:022-23286247 邮政编码:300221
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2157号